一、老子是否真的活了二百多岁?
从《史记》中老子第一次出现老子的言行,到最后一次出现他的相关记录,时隔两百余年。这样一来,要么老子真的活了二百多岁,要么是司马迁写错了。其实,司马迁没有写错。
老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幽王二年(公元前780年),西周三川皆震。伯阳甫曰:“周将亡矣。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——土无所演,民乏财用,不亡何待!——夫国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国之征也。川竭必山崩。若国亡不过十年,数之纪也。天之所弃,不过其纪。”是岁也,三川竭,岐山崩。
老子,字伯阳,这里面预测西周必亡的人,便叫伯阳甫,甫在古代有两层意义,一层是父老,另一层是对男子的尊称。后世之所以断定此人便是老子,是因此人与老子官职相同,字相同,至于那个“甫“,则是对他的尊称。
其实错了的。
此人为其人为老耳的曾祖父(祖父的父亲)。
如果我很有名,但我父亲没怎么有名,别人记不住我父亲的名字,向别人介绍时会怎么介绍他?会说,黄保余父亲说了什么。
伯阳甫,其实说的人,不是伯阳(老子)本人,而是他的祖上,相当于说 黄保余父亲。
到这里其实我们会发现,老子之所以能有他活了二百多岁、一百六十多岁、七十多岁这三个不同的版本,是因统计口径的不同,表面上都是“老子“其实是指三个不同的人,让更多人难以理解的是,为什么三个人都叫老子。
周代的官职是世袭制,比如说我爸是国家档案局的局长,大家就管他叫黄局长,我爸退下来以后,紧跟着我当上局长,大家仍然是称呼我是黄局长,但人其实已经换了。后来我再退下来,我的儿子接替,他还是黄局长。
其实,老子,本姓老,子是爵位,也是一种尊称,相当于局长一类。
这样一来,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了三个叫老子的人,一个是预测周将亡的老子,一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,另一个是孔子去见时的老子。
后世将这三个人混在了一起,我们分别看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。
二、老子不是一个人
前面说过,因为官职的原因,历史上有三个人,被世人统称为老子,我们以老耳为界,来理清三人的关系。
第一位:《史记》中望周气衰言其不过一纪的老子,其人真名无人记得,但因后人因为老耳字伯阳,故世人将其尊称为伯阳甫,其人为老耳的太祖父(祖父的父亲)。
第二位是我们常说的与《老子》(道德经)有关的老子,姓老名耳,字伯阳,出生于公元前约655——652年间,为周惠王时期,出生地为陈国苦县厉乡(后楚灭陈,为楚地,其后再恢复为陈,实为一地),二十岁左右时,因战乱投奔其堂叔父(其叔父时任周太史,无子嗣),三四年后,周襄王31年,袭其叔父官职,任职于周室。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599年,离开周王室。任职约32年,时年57岁左右。后携一家老少,与尹喜一起,先居于陇西仁和村,改姓李,天下李姓,皆源出于此。
第三位,后来孔子问学于老子。但他见到的不是的老子(老耳),而是老聃。其人出生于楚国苦县,为老耳的远方侄子辈(是侄子辈份,而非亲侄),其人姓老,俗名聃(因其耳际宽垂,故世人俗称为聃)。于公元前546 “弭兵会盟”后来到周室,袭任周太史,其时周灵王在位。
第一位,伯阳甫,他对后世的影响是,他总结了国必亡的三大征兆:1、日全食;2、大地震;3、国都附近水源枯竭或水灾。
在他的思想中,山川枯竭是因为水土生化出了问题,导至气灵失序,因此说“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失而在阴,原必塞;原塞,国必亡。夫水土演而民用也。“
他指到了核心要点,看过《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(二)》的人知道,文真在周初的那次水土生化是出了问题的,而伯阳甫意识到了这次出问题,是因为天地之间气灵失序的问题。
加微信/QQ:29588815